学生注册 教师注册 忘记密码?

关闭
手机版    当前所在城市:温州 [切换城市]

读了很多育儿书,还是教不好孩子?只因你还不会学习

发布时间: 2017-10-02  分类: 浏览次数:216次

分享到:   


1个中国年=4个美国年

为何中国父母要特别加强学习?


2007年,彭博新闻社报道了渣打银行的高级经济学家斯蒂芬·格林(Stephen Green)的一项研究。格林说——每个人都生活在变化中,但其他国家人的变化速度赶不上此刻中国人的变化速度。


格林在报告中指出:“想象一下,你家20多岁的孩子拿着让你无法想象的薪水,他们换工作的速度让你目瞪口呆。推土机把你儿时住过的房子推倒,摩天大厦在废墟上拔地而起。突然间,街上到处都是古怪的外国人,所有人看起来都有些晕头涨脑。”


格林可能是第一个设法计算中国变化速度的经济学家。根据格林的计算,一个“中国年”等于4个“美国年”。换句话说,中国人的生活变化速度要比在美国快4倍。中国用30年走过了美国120年的路。这一点,是当代中国最大的背景,却也往往被我们忽视的。


那么,怎么能在这样的疯狂变化中适者生存?答案是:你的学习能力应该是美国人的4倍。


对中国父母来说, 孩子的成长环境和自己的迥然不同。 1980年和2010年的美国人的生活状况差别并不大, 而1980年的中国和2010年的中国不啻天壤之别。 所以家长的童年经验、学习心得、价值体系,很难套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代沟也会比类似美国这样的国家大的多。所以如果家长自己不学习, 对孩子说些“我小时候怎样怎样”的话, 只会被孩子嗤之以鼻。


你为什么不学习?

父母自我学习的3个主要问题


问题之一:没时间、没精力——压力与学习的矛盾


1963年,密歇根大学的成人教育学教授麦卡卢斯基(Howard McClusky)提出了生存余力理论模型(Margin in Life Theory),基本观点是:一个人总是在他需要的精力与可提供的精力之间寻求平衡。


那些消耗个体精力的事情,叫做“生存负载”(Load of Life),而处理这些负载需要“生存力量”(Power of Life)。无论生存负载还是生存力量,都由外部和内部因素构成。生存力量除以生存负载,就是麦卡卢斯基强调的“生存余力”(Margin in Life)。



一个人要从事学习活动,必须拥有一些生存余力。 这是一对矛盾:工作压力越大、对未来的期望越高,就越需要学习;而学习需要生存余力,但压力越大也意味着越少的生存余力。


这个生存余力的概念对家长和孩子都很有意义:家长自己有很多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压力,经常会抱怨没空。不过如果没有生存余力, 那么就没法学习当个好家长。而如果没有学习, 放任自由,孩子的成长就不会理想,那么随着孩子的长大,面对重重挑战, 家长将来的压力反而就会越来越大。


问题之二:看不懂、记不住——搞错学习主体


看书要看懂,还要记住,这是知识学习的思路,是应付考试的思路,是学院教育的思路,而不是成人学习的思路。


理解和记忆知识都不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才有可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只发生在把读来或者听来的知识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反思之后 。


重要的不是看懂,而是能和自己的经验发生联系;

重要的不是记住,而是能够应将知识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所以很多家长也看了不少书,学会了不少理论,经常会谈起“爱与自由”。 但是如果对自身作为父母的行为并没有产生改变的话, 那么和根本不去学习的家长,也没有什么区别。所谓的“懂得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问题之三:看不下去——不明学习目的


美剧《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中有一集(S03E10),Penny苦于和她的男友没有共同语言,就想了解一点男友的工作——实验粒子物理学——于是求助于另外一位物理学博士。后者说,这个嘛,要从一个古希腊的夜晚说起……这是一个历时2600年的旅程,我们慢慢讲,急不来的,要从古希腊,学习到艾萨克?牛顿,到尼尔斯?玻尔,再到薛定谔,最后再到你男朋友正在研究的荷兰学者们的工作……这样是最系统、最完善的读书方法,这是研究型的学习。


教育也是个很庞大的体系,对家长来说, 其中有相当多是你不需要学习的。所以 ,学习养育和教育知识,不要像考试意义需要, 没有必要读完一本书,而是要搜寻自己需要的知识,尽快使用。


家长在自我学习时,作为成年人 ,一定要发挥作为成年人学习的特有优势,不能套用以前在学校学习的模式。


发挥成人学习的优势

成人教育的3个特点


1. 自我导向


随着个体的成熟,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从依赖型的人格转为自我导向的人格,意味着成人学习者能够参与诊断自身的学习需求、规划、实施和评估自身的学习经验。


所以,有效的成人学习——


应该更多强调主动参与,而非被动接受;

应该是强调互动和参与的研讨会(Workshop),而非强调老师精彩讲授、学生认真接收的培训(Training);

应该强调一种学习氛围,使成年学习者得到认可、尊重和支持。


进而言之,应该存在一种师生间相互交流、共同探索的精神。


所以在学习中不应得盲目崇拜某个老师或理论,亦步亦趋, 而是要了解自己的需要并且按照这种需要来寻找知识。


2. 关联经验


成人和青少年的另一项根本差异,就是成人具有丰富的而且不断增加的经验,这些经验应该作为学习资源被自己和他人加以利用。所以,有效的学习是基于学习者的经验、充分利用学习者经验的。


家长作为过来人, 本身也都有成长的记忆和学校的经历, 要通过这种自身经验来学习,而不是完全硬套理论或是盲目地听从育儿书。


3. 强调实践


个体的表现取决于他做此事的能力和意愿。能力水平和意愿水平的组合,被称作个体做此事的“准备度(Readiness)”。而成人的学习准备度,更倾向于实用。学习内容与他的社会角色、工作岗位、面对的问题关联越强,他的学习准备度就越高。学习内容,首要考虑是“是否用得上”,判断学习效果的衡量标准也是“是否用上了 ”。成人学习更多的就是一种问题中心的学习而不是学科中心的学习。所以,成人学习没有必要过分追求理论的深度。


这就是实用主义的观点。 是否用得上, 有效果就是学习的核心。


家长要怎样学习?

3种不同的学习者


1. 原始学习者


我们会发现有很多父母不爱学习教育知识。他们振振有词地说,以前自己成长时自己的父母也没花什么心思,自己也混得还行。 却没有想到,时代变了,如果不主动回应的话, 就等于让自己的孩子去接受无情的概率的淘汰。 


这种人可称其为“原始学习者”。“原始学习者”认为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没人能告诉自己什么是对的。他们甚至认为任何形式的学习都是无用的。他们更倾向于摸着石头过河,见招拆招,在实践中学习并积累经验。他们这样的态度,非常像文明出现之前的原始人类。因为没有文字,经验无法被积累和传播,所以每个人做任何事都得自己从头摸索。 


但在信息社会,在当代中国,若还是不能或不愿将人类积累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我只能说:“祝你好运”。但是如果是作为父母,我们还只能说:“祝你的孩子好运”。 


2. 初级学习者


而还有很多确实想学习的父母,却只能算是初级学习者。他们受了长期中国式教育的训练,用的法子是:不会什么,就去考一个证书。这就是初级学习者的典型表现: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考试,去解决变化中遇到的新问题。初级学习者对学习的理解,更多是对知识的记忆,要么记住,要么归纳大意。


这样的父母,多半最后就是读了几本育儿书,说起来也有些理论,但却无法对孩子产生正面的影响,反而沦为那些原始学习者的笑柄。 


那么,怎样成为高级学习者呢?


3. 高级学习者


在疯狂变化的社会中,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就是把有价值的知识转化为自己能力的能力。


高级学习者在阅读的时候常常提出质疑——可能是质疑读到的知识,也可能是质疑自己过去的理念。然后,高级学习者会思考这些知识与我有什么关系,他会搜索和对照自己过去的经验,并且会追问现象背后的本质。他还会思考和规划怎样用这些新知识去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 


诺尔斯所说,成人学习者的自身经验就是学习的一个重要资源。成人不仅可以在学习活动中求助于原有的经验,同时也可以为他人提供学习资源。学习就是把各种经验转换成知识。但不是所有的经验都能引发学习,除非能进行“反思性实践”。即在成人学习中,经验的主要作用在于对意义、价值、策略和技巧的修正、迁移和重新组合,这就要求必须对经验进行反思。通过这样的高级学习,才能使自己成为智慧的家长。


智慧的人身上表现出的睿智之处,聪明的人不一定具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聆听别人的话,知道如何权衡建议,并能与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智慧的人特别善于做出明确、明智和公正的判断。智慧的人知道从他人的经验中受益,也懂得从他人和自己的错误中学习。


所以,智慧的核心是如何处理经验。能够从经验中反思,能够从自己和他人的错误中学习,然后在生活实际中应用,是谓智慧。在希伯来语中,智慧(Hokma)的定义是:有技巧地将知识适当地应用在生活中。因为智慧植根于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得到发展。只是读书是没用的,能够很好地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才是智慧的体现。


在人类存在的大部分时间中,社会的改变进程都很缓慢,所以人的知识也只要扩张就可以了。但在信息时代中,无论大环境还是小环境,变化都快到一个地步,以至于量变已经不够了,必须通过学习达到质变——当计算器出现,你再怎么练习打算盘,都无法跟上时代了。所以人们需要学会成为有很强适应性的学习者,以致即使在突发状况下且任务发生改变时,仍然可以有效地工作。


而作为父母这种复杂性最高的工作,永远都会遇到新的和突发的情况,要成为一个好的学习者,才能成为好的父母。 

    关注微信
家教无忧
 
家教无忧网
联系电话:18019136809     
Copyright @ 2015-至今 家教无忧网 保留所有权利
18019136809